明代罗贯中的《三国演义》自从问世以来,诸葛亮便成为智慧的象征,广为传颂,甚至成为了文人心中的楷模。诸葛亮的种种优点,使得他在后世两千多年中,始终是世人称颂的对象,许多人都将他视为理想的治国贤者。然而,任何人物都有其两面性,诸葛亮虽然才智过人,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的缺陷,尤其是在选人用人方面的判断上,显得尤为欠缺。 荆州,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,尤其对于蜀汉政权而言,荆州是东进中原、争夺天下的必经之路,是攻占和防守的重中之重。作为一个战略要地,镇守荆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然而,关羽这个人虽然在文武方面皆有卓越之处配资注意事项,骁勇无敌,声威赫赫,却因性格孤傲、缺乏全局观,未必是一个镇守荆州的最佳人选。尽管如此,诸葛亮并未及时劝阻刘备,仍然将这个重任交给了关羽。
建安十九年,刘备在平定益州后,西凉的虎将马超投降,刘备为其高兴不已,将其任命为平西将军,位同关羽。远在荆州的关羽得知后,心中极为不满,写信质问诸葛亮:“超人才可谁比类?”诸葛亮回信,极力赞扬马超,称其为“一世之杰”。信中更是明确告知关羽,马超的才能虽不及关羽,但依然是当世英杰,信中未曾作出任何批评。这样的回答,不仅没有平息关羽的疑虑,反而助长了他的骄傲之气,使他产生了过于自信的错误判断,最终引发了襄樊之战。尽管这场战役使关羽名声大振,威震四方,但荆州的失守却为蜀汉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。 孙权在提出亲家结盟时,关羽的反应却过于激烈,非但拒绝,还愤怒地辱骂了东吴的使者。这一举动激怒了孙权,导致东吴悍然偷袭荆州,最终关羽兵败被杀。为报关羽之仇,刘备发动了讨吴之战,这破坏了蜀吴联盟,甚至导致了蜀汉政权的内部动荡,最终张飞和刘备相继去世,蜀汉的事业陷入困境。诸葛亮深知“骄兵必败”的道理,却在关羽这件事上未能及时作出适当的干预,或许是碍于刘备的面子,或许是担心触及关羽的自尊心。 此外,诸葛亮在“失街亭”一役中的用人失误,也足以令后人唏嘘。公元228年,诸葛亮率领大军北伐,欲攻魏国祁山,曹魏调集二十万大军迎战。经过一系列战斗,诸葛亮占领了南安、天水等地,局势一度对蜀汉有利。然而,在关键性的街亭之战中,主将马谡却在没有充分了解实情的情况下,固守陈规、以书本知识为指导,盲目自信,导致了街亭的失守。马谡的失败,不仅使蜀军的北伐陷入困境,也迫使诸葛亮不得不冒险以空城计来化解局势,最终无奈撤回汉中。 马谡虽然在军事理论上才气横溢,但实际操作经验不足,诸葛亮将他推上前线担任主将,显然是一种冒险。刘备曾直言马谡“言过其实,不可大用”,但诸葛亮却对马谡充满信任,认为他是一位“匡世奇才”。然而,诸葛亮在明知马谡经验不足的情况下,还是把重要的战略要地街亭交给了他,这无疑是一种战略上的失误。最终,街亭为魏军所破,诸葛亮只能在失望中做出挥泪斩马谡的决定,这一悲剧深刻地反映了诸葛亮在用人上的失策。 魏延和杨仪之间的矛盾,也是诸葛亮用人失误的一个典型例子。魏延身手不凡、勇猛异常,一直在蜀军中立下赫赫战功。刘备也曾重用魏延,担任蜀汉北门的防守重任,屡次打败敌人,保卫了蜀中安全。可在刘备死后,魏延始终未能得到应有的重用。诸葛亮一方面倾心爱护杨仪的才干,另一方面又不舍得完全放手让魏延发挥。二人长期未能得到合理的调和,矛盾积累,最终导致魏延与杨仪之间的冲突,魏延更因不满自己不能完全施展才能而产生了怨恨。最终,魏延也未能幸免,丧命蜀汉,并为后世附上了“叛逆”的不名誉标签。 诸葛亮虽然心思深沉,智计超群,但其在用人方面的失误,使得蜀汉在其去世后迅速陷入内斗,政权的根基也随之动摇。蜀汉的兴衰,既与外部敌人有关,也与其内部的权力斗争息息相关。在诸葛亮去世后的短短几年内,蜀汉的元气便大伤,导致了蜀汉最终的灭亡。 发布于:天津市富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