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夺门之变发生之前,朱祁钰面前最理想的,用来处置朱祁镇的机会,便是金刀案这件事。然而配资注意事项,朱祁钰非但没能把握住这个时机,向朱祁镇展示威严,反而因此让自己声名狼藉。
这件事也暴露了,朱祁钰没有弄死明英宗朱祁镇的绝对能力。
朱祁钰和朱祁镇的这一场斗法,朱祁钰输得彻彻底底。
事情发生在朱祁镇从瓦剌归来之后。
朱祁镇虽被称作太上皇,却曾真真切切地坐过十几年皇帝宝座,因此部分思想固执的官员,仍旧坚持他是大明王朝的合法继承者。
因此,朱祁钰非常忌惮他,把他囚禁在南宫,不允许进出。
某日,锦衣卫指挥卢忠主动拜见朱祁钰,告知他:太上皇朱祁镇伙同太监阮浪、王瑶,企图谋取皇位重新掌权。
卢忠另外呈上了一件物品,那是一把做工非常精良的金制刀具,从外形就能看出,这必定是帝王用物。
展开剩余92%朱祁钰得知此事,认为这是彻底推翻朱祁镇的大好时机,马上派遣人手将阮浪与王瑶抓捕,施加酷刑逼迫他们,期望他们能够吐露朱祁镇暗中策划的计谋。
他们硬是咬住牙关,就是不肯承认背后有设计,死死坚持,说这把金刀是朱祁镇赠予阮浪的贺岁之物。朱祁镇之所以赠予阮浪厚重的礼物,缘由十分明了,阮浪在侍奉朱祁镇时,表现得极为尽心。
这并不是朱祁钰想要得到的答案。
然而,这两个人,无论如何都不肯改口。
朝廷中的官员们也都明白了,朱祁钰并非真心想追查金刀的出处,而是借这个机会来打击朱祁镇。
以内阁大学士商辂为代表的官员,激烈地反对朱祁钰的举措。
眼看事情就要没法收场,这件事的原告卢忠,适时地疯了。
卢忠发觉事态严重,内心十分惊慌,连忙寻找能提供意见的人,询问自己该如何设法保全自身。
在高人的指点下,卢忠开始装疯卖傻。
举报此事者已然失常,其言辞,便不足为凭。此事只能这样,就此作罢。
最终,这件事的前因后果,留在史书上的记载是:
朱祁镇一时心血来潮,将刀赠予太监阮浪,阮浪的弟子王瑶见到这把刀,十分喜爱,阮浪便毫不费力地,将太上皇的赏赐,转交给了王瑶。
某日,王瑶与卢忠共饮,期间卢忠得知此刀乃朱祁镇所有,遂生歹念。他设法将王瑶灌醉,盗走了这把刀,随后向朱祁钰进谗言,声称朱祁镇收买仆从,意图谋反。
事情发展到难以控制的地步,卢忠感到十分不安,便开始装作精神失常的样子,企图躲避应有的责罚。
最终,朱祁钰只能处决负责这把金刀的阮浪和王瑶,然而对朱祁镇却毫无办法。
《明史纪事本末》:秋季七月,处决太监阮浪、王尧。当时阮浪在奉先殿侍奉前皇帝,阮浪的门生宦官王尧,被派往卢沟桥监管,阮浪将前皇帝所赐镀金织锦袋和束刀赠予王尧。王尧偶然到锦衣卫指挥卢忠家中饮酒,脱衣踢球。卢忠见刀袋非同寻常,让妻子用酒将王尧灌醉,取下刀袋上报变故,声称“奉先殿图谋恢复皇储,赠送刀寻求外部响应”。皇帝震怒处决阮浪、王尧,还想继续追查不止。
众所周知,这把金刀相关的事件,本质上就是当今皇帝朱祁钰,与太上皇朱祁镇之间展开的较量。
倘若朱祁钰取得胜利,一旦证实朱祁镇确实在策划阴谋,便能够堂而皇之地处置朱祁镇。
最高兴的是,朱祁镇的支持度会因此降低,程度重些,甚至可能取消他的太上皇身份,将他贬为平民,这种情况也并非不会发生。
然而,朱祁钰败得十分惨重,完全没捞到任何好处,并且遭受官员的批评,被指控对先皇失礼。
这件事,暴露了朱祁钰的两大劣势。
这两个难题若不处理,朱祁钰便不会对朱祁镇采取行动,他若鲁莽地置朱祁镇于死地,自身名誉也会毁掉。
甚至有可能,被太后和群臣找到借口,废了他这个皇帝。
朱祁钰的两大劣势是:
1、朱祁镇的支持率依然很高
朱祁镇亲自率军出征,过于依赖王振,胡乱发号施令,最终引发了土木堡的灾难性事件。数十万明朝士兵战死沙场,他本人也被瓦剌掳走,大明王朝险些步北宋灭亡的后尘。
但是,在许多人的观念里,他始终是明朝的合法皇帝,而朱祁钰,只是万般无奈之下,选出来的一个“代理者”。
终究,于这些人看来,规矩远胜一切。然而规矩并未阐明,君主若有过失,子民有权将其废黜。
因此,朱祁镇返回瓦剌之后,部分官员认为,朱祁钰应当自行让位,将帝位交还给朱祁镇。
然而,当今的君主是朱祁钰,事情已成定局,无可挽回。朱祁钰并不愿意让位,他们也无法对他施加任何影响,只能采取折中的办法,恳请朱祁钰对朱祁镇加以关照,时常探望朱祁镇。
他们对于朱祁钰将朱祁镇拘禁在南宫一事,感到十分不悦,但这并未触及他们的原则,因此尚能容忍。
倘若,朱祁钰企图对朱祁镇造成损害,他们定会持续抗争,绝不就此罢休。
同样的,这也为后来的政变留下隐患:朱祁镇很受拥戴,当时朱祁钰身患重病,随时可能离世,又没有子嗣,没有人会为了一个时日无多的朱祁钰,去挑战朱祁镇的地位。
他们只会高高兴兴地,把这个他们心目中的正统皇帝,迎回皇位。
2、朱祁钰的政治手腕不成熟
朱祁镇的人气确实很旺,可是,如果朱祁镇谋反的计谋被揭露,官员们也没有理由去请求朱祁钰不再处理这个情况。
此外,相关证据完备,既有证人也有物证,只要朱祁钰及其手下坚称朱祁镇有过错,再设法让那两个太监改变说法,朱祁镇就几乎没有可能洗脱嫌疑了。
然而,这种看似顺利的形势,朱祁钰却毫无办法,只能任由几位证人拒不认罪,或者假装疯癫,最终导致朱祁钰自身显得有理亏。
朱祁钰的政治手腕,实在太嫩了。
朱祁钰的政治手腕不成熟,也不仅仅是体现在这件事上。
朱祁钰刚登基的时候,首先册封朱祁镇的子嗣朱见深为储君,没有选择立自己的后代为太子。
起初,朱祁钰尚能忍耐,但日子一长,他萌生了废黜朱见深、让亲生儿子登基的想法。
历代君主废黜太子,这类事件在历史上屡见不鲜。虽然过程颇为棘手,可一旦下定决心要废立,终究难逃厄运。
可是,朱祁钰居然闹出了贿赂大臣这样的丑闻。
不得不说,朱祁钰的政治手腕,是玩不过朱祁镇的。
因此,即便朱祁钰拥有确凿的人证与物证,他仍无法给朱祁镇定下罪名。想要处死朱祁镇,他更加无法办到。
要想悄悄安排个变故导致朱祁镇去世,必须有个能干的人执行,得朱祁镇身边的人协助,而且事后不能让人查出来。
这对朱祁钰来说,实在是太难了。
强行无视反对,必须处死朱祁镇,这对朱祁钰来说,更是难以办到的事。
一旦他杀了朱祁镇,就有可能导致这3个严重的后果:
一、太后的愤怒
宫里的孙太后,是朱祁镇的亲生母亲。
她手里,拿着前皇上的最后命令:国家军务,得先告知太后来,再着手办。
这项遗命并无实际意义,国家军政要务,不会因她附议就能实施,也不会因她异议就搁置。
但是,她理论上,是有废立皇帝的权力的。
朱祁钰最初即位,虽然是由群臣商议决定,但仍然需要孙太后颁布圣旨。朱祁钰的登基,名义上是遵循了孙太后的旨意。
倘若朱祁钰导致朱祁镇身亡,会惹恼孙太后,孙太后便可能颁布命令废黜皇帝,届时局面将难以收拾。
或者,孙太后赶往太庙,嚎啕大哭,指责皇帝不敬长辈,导致兄长惨死,朱祁钰对此无计可施。
二、官员的反击
前面说过,孙太后受到刺激,有可能会愤而下懿旨废帝。
理论上,孙太后有这个权力。
然而,这项权力,终究只是纸面上的东西。她若想有所行动,没有朝臣们的协助,根本无法实现。
可是,如果群臣不反对呢?
终究,由金刀案可知,朱祁镇在群臣之中,确有一伙极为执拗的拥趸。
朱祁钰并未做出任何逾越规矩的行为,他们便也就此不再声张,默默接受了这个局面。
然而,如果朱祁钰把朱祁镇杀了,那可就是挑战他们的底线了。
倘若他们不赞同太后废除皇帝,某日若发生政变,他们拥立朱祁镇的儿子登基,朱祁钰将难以承受。
三、藩王的虎视眈眈
明朝的藩王,有“清君侧”的传统。
他们也在盯着北京城里,皇位的传承。
倘若朱祁钰杀害了朱祁镇,势必会让众多藩王产生疑虑:一个并非合法继承的君主,竟能置合法的皇帝于死地,那么,为何同为皇室成员的自己,就没有机会登基?
确实,在朱棣和朱瞻基相继实施多项限制措施之后,明朝的宗室成员已经不具备发动叛乱并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了。
但是,他们一旦有异动,还是会引起大范围的动荡。
这也是朱祁钰承受不起的。
写在最后
凭借朱祁镇所享有的声望,以及朱祁钰所具备的权谋手段,朱祁钰就算打算加害朱祁镇,也难以办到。
更何况,我认为,朱祁钰也没那么想置朱祁镇于死地。
他施加给朱祁镇最为狠毒的举动,仅限于将他囚禁在南宫,砍伐他庭院中的树木,阻碍他与外界进行沟通。
但是这并不妨碍,朱祁镇在南宫生了一打的孩子。
相比朱祁镇差点毁了明朝的行为,这样的待遇,实在是太好了。
他万万没料到,自己针对朱祁镇防范如此严密,朱祁镇居然还能扭转局面。
朱祁钰,起初不过是个寻常的藩王,若非发生变故,大概就要一直过那种无忧无虑、优渥闲适的生活了。
若兄长垂青,便学他的三伯与十伯,终生驻扎都城,偶尔探望母亲和哥哥,无需远行就藩。
倘若兄长不对他施以特殊优待,依循常制,他前往封地,实质上并无差别,依旧可以纵情享乐,逍遥度日。
他从小,就没受过什么帝王之术的训练。
但是,一旦突发事件发生,一旦帝位落在他身上,这位毫无防备的亲王,却应对得相当出色。
牢牢守住了京师,信任并重用了于谦等能干的大臣,成功抵御了瓦剌的进攻,从而确保了大明王朝的稳固。
像他这样的经历,政治手段稚嫩,实在是太正常了。
他年纪依然不大,原本生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,需要逐步掌握如何成为一个能够协调各方利益的有权力的君主。
没人料到,时运、环境、人际,全都对他不利。他的儿子早逝,自身又重病缠身,最终遭朱祁镇强行闯宫,被剥夺皇位,名誉扫地。
可是,随着时间的流逝,历史终究会给他公正的评价。
历史会记住他的功绩。
发布于:陕西省富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